2009年2月2日

需要的後來


  世界是否嚴肅認真地思考過,他們需要的是什麼?
  有個念台大人類學的朋友跟我說過一個故事:某個原始部落的房子倒塌了!他要我猜,房子倒塌的原因是什麼?當我自恃以專家觀點丟出諸多揣測:房屋結構設計不當,抑或驟雨、地震、土石流的影響時;其實那個部落的人在想,是不是住在裡面的人做錯什麼事,他們得先為那戶人消災解厄才行。
  去年夏天,衛生署陳副署長來訪馬國簽署備忘錄時,答應要捐贈給馬國一批醫療儀器的,在多次溝通後決定品項,於臺灣估價購買,再經過海路漫漫,卸貨運送,終於在和諧歡欣的氣氛下,禮拜二由臺灣衛生中心舉辦了醫療儀器的捐贈儀式。我所負責到的,就是前一天製作布條、布置場地、規劃座位與當天的圖片攝影,這些重要的雜事。在大使幽默又專業的發言之後,衛生部長也非常感謝臺灣方面在這幾年來的努力,開心合照並吃完茶點之後,當我們把場地簡單收拾完畢後,也就離開這些儀器了。至於摸索這些儀器該如何使用,才能使它們發揮最大的可用度,要是損壞的話得如何修理,平凡日常該如何維護這些問題,似乎在短期內與我們無關似的。只希望除了舉辦儀式之外,它們能在適當的場合下,給予馬國人最直接的受惠。
  每件事情,我們有決定自己態度的自由,也有服務這態度的義務。態度像個最準的預言師般,決定了一切。 把事情完成並不困難,真正惱人的是要如何把一件事做到確實、長遠並有一定的影響力。
  舉個例子來說,關起門來、把心中想像那本的糖尿病護照完成,從找資料、編排、請人翻譯到排版校稿,並不會花去太多時間,但這樣一本護照,是否能被公衛部的醫護人員所重視,交到懂得珍惜並善加使用的病患手上,改變他們對於自身健康掌握能力的看法、進而影響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服藥行為,可就不那樣容易了。這麼說,我們可能需要找幾個公衛部的當發起人,開幾次會議確認內容項目、填寫者是誰、發放方式與編碼系統……。想把原本不太費時的事情搞複雜也不困難,只消在原本單純的手冊製作裡,加入一次次的討論與溝通,幾次開會通知與執行分工,就會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了。
  那麼,該選交差迅速、流程簡單的路子走;抑或多繞幾個彎、讓大家都有參與感的耗時方式進行呢?
  就算一事無成,時間也會把我們往終點帶去。我想,唯一差別的只在於,我們選擇一條怎樣的路、以怎樣的態度去經歷一切。
  去年年底大使館的聖誕派對上,Lucia將我介紹給衛生部長認識,那時她禮貌性地與我閒聊的第一個話題是,來這邊是否一切都好?我說,生活在這裡非常的好,天氣也總是舒適,只是這幾天一直下雨。部長回說:下雨很好,可以讓植物長的更強壯,人們的水資源也不至匱乏。
  我是否嚴肅認真地思考過,他們需要的是什麼?希望我還擁有足夠的勇氣去思考,與實踐。

1 則留言:

  1. 看到你的文字,想像你寫下它時認真反思的神情,我心裡也跟著激動。他們的需要,經過我們的想像,由我們來實踐,是否導致某種程度輕微或嚴重的錯估或失焦,這些問題都必須透過他們的參與來化解。但是他們能怎樣參與進來,必須很實際的從制度設計的層面切入,相互的文化理解才有具體實現的可能。加油。

    回覆刪除

請任性。